快速掌握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儀的使用秘籍
更新時間:2025-09-22 點擊次數:3次
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儀是檢測水泥膠砂流動性的核心設備,通過測量膠砂在規定條件下擴散的直徑,評估水泥的需水量、和易性及配制混凝土的可行性。掌握其使用秘籍,能快速、準確地完成檢測,為水泥質量控制提供關鍵依據。
一、前期準備:
1.設備檢查:確認測定儀的跳桌臺面平整(用水平儀檢測,傾斜度≤0.1°),跳動部分(包括凸輪、推桿、圓盤)無卡滯(手動轉動凸輪,觀察圓盤能否靈活上下移動),定位銷與導向軸配合順暢(無松動或異常摩擦聲)。同時,檢查搗棒(直徑20mm、長200mm的鋼棒,端部為半球形)、截錐圓模(上口內徑70mm、下口內徑100mm、高度60mm)、抹平尺等輔助工具是否齊全且無變形。
2.材料制備:按標準(GB/T 2419)稱取水泥(450g±2g)、標準砂(1350g±5g)和拌合水(225mL±1mL),先將水泥與砂倒入攪拌鍋內,低速攪拌30秒(混合均勻),再加入水繼續攪拌(高速2分鐘,低速1分鐘),確保膠砂均勻無結塊。
3.環境控制:試驗環境溫度需穩定在20±2℃,相對濕度≥50%(避免溫度過高導致水分蒸發過快,影響膠砂流動性)。
二、操作流程:
1.裝模與刮平:將攪拌好的膠砂分兩層裝入截錐圓模(每層約400g),第一層用搗棒插搗15次(沿邊緣至中心均勻分布),第二層同樣插搗15次(注意搗棒不觸碰圓模內壁),裝滿后用抹平尺刮去多余膠砂,確保表面與圓模上口齊平。
2.脫模與放置:用小刀沿圓模周邊輕輕劃動,垂直向上提起圓模(避免膠砂受振),將膠砂連同截錐圓模內的部分留在跳桌臺面上(若膠砂粘模,需用濕布擦拭圓模內壁)。
3.跳動操作:將截錐圓模垂直放置在跳桌中心定位銷上,啟動儀器(使圓盤跳動25次,跳動頻率為每秒1次,落距10mm)。跳動過程中觀察膠砂擴散情況(正常應均勻向四周擴展,無局部隆起或塌陷)。
4.測量讀數:跳動結束后,用卡尺測量膠砂擴散面的較大與較小直徑(在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各測一次,取平均值),精確至1mm。若兩次測量值相差>2mm,需重新操作(可能是跳動不均勻或膠砂不均勻導致)。
三、注意事項:
•搗棒插搗時需垂直用力(避免傾斜導致膠砂密實度不均),且不得觸碰圓模內壁(防止膠砂粘連影響脫模)。
•跳動前需確保定位銷與圓盤中心對齊(偏差>1mm會導致擴散不規則),跳動過程中不得人為干擾(如用手觸碰圓盤或膠砂)。
•若環境溫度波動較大(如冬季實驗室無供暖),可使用恒溫箱預處理膠砂(將攪拌好的膠砂在20±1℃環境下靜置20分鐘后再測試),減少溫度對流動度的影響。
掌握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儀的使用秘籍,關鍵在于前期準備的嚴謹性、操作流程的規范性以及細節把控的精準性。只有每一個步驟都嚴格遵循標準,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流動度數據,為水泥質量評價與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提供科學支撐。
上一篇 沒有了 下一篇 工程路面混凝土取芯機:路面檢測的鉆孔取樣設備?